原标题:流量是把双刃剑,这个道理,早就在张云雷身上应验!
流量一词,早已成了娱乐圈中的"绝对关键性"名词。
明星红或不红,都是由它占据主导,它也能决定一名艺人的地位,包括金钱、名誉。
在如今这个浮华遍地的圈中,流量,就是能改变艺人命运的"至高"之物。
将它推得如此崇高,只是因为如今的大势所趋。
不过,流量真就有这么好么?难道真就是得流量就得一切?
并不,它就是一把双刃剑,而这个道理,张云雷早就深有体会。
在近日的一场采访中,他也被记者问到对流量的看法。
此时的张云雷,早已和两年前截然不同,少了几分傲气,多了几分成熟。
面对记者的犀利提问,他说道:"我不觉得自己是流量,也不能这样,这样会毁了自己。"
短短几句话,已经表明了张云雷的态度,现在他,当真没把流量看得太重,能够拥有这种觉悟,只因当初被这东西伤得太深。
没有亲身的经历,又怎会有这般感悟呢?
曾经的张云雷,也是德云社当之无愧的"流量一哥"。
有着不输所有顶流偶像的颜值和气质,外加一副磁性歌嗓。
拥有着一切成为当红明星条件的他,却偏偏选择了相声这条道路,可优秀的人到哪都一样会发光,说相声,也并不妨碍他成为万千少女的偶像。
有着德云社的力捧,张云雷的红,就是水到渠成。
无论是专场还是过场,只要有他在台上,台下必是无一空座。
带着全场粉丝一起唱《探清水河》,将相声专场办成演唱会,也是他张云雷干出的事儿,在相声界,这也算是头一遭。
要论流量,他还真不输给一些顶流小鲜肉。
按道理讲,这种以流量带相声的发展模式与传统相声模式是相悖的,但这就是随时代发展的趋势,就算被业内人士骂得狗血淋头,也无所谓,只要有人看相声不就行了。
不这样发展,相声有这么多人么?用自身流量来吸引更多人爱上这门传统文化,也是一种必然手段。
张云雷无疑是当时最火的"文化推进者"之一。
但他也渐渐迷失在了这种呼声之中。
这种迷失并非膨胀,而是变得有些自我,有些失了分寸,在台上屡次口无遮拦,失了相声的底线。
虽然每次都认错,但下次还接着犯,难道是觉得自己流量大,丝毫不惧不成。
对公众人物而言,一次的红线,可能就是终身的再见。
很可惜,张云雷在2018年底踩了这样的红线,在台上公然拿汶川地震的梗来说逗,还提到一些非常敏感的词汇。
这一次,再没人能保住他了,这件事瞬间扩散至全网,引起太多争议,所有人都开始怀疑其张云雷的艺德。
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,德云社只能选择让张云雷停演反省,这一停,就差点成了结束。
而这件事能闹得如此之大的一个关键性因素,就是流量。
正是因为张云雷名气太大,才让事件迅速发酵,让媒体和营销号抓住把柄大做文章,以最快速度上热搜,上头条,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他张云雷没有艺德。
正是因为他流量高,才有无数粉丝站出来为他辩解,为了他与网友对骂,最后却适得其反,将事情越闹越大。
正如张云雷所说的,流量会毁了他。
虽然两年后他说这句话的意义在于,觉得自己不能什么都不干,仗着流量去吃老本。
但这句话放到两年前,也再适合不过,因为他的确被毁过。
那件事的确是张云雷做错,但这样一个相声新星的坠落,与流量二字的推动关系很大。
也可以直接上升到公众人物效应,正是因为有名气,所以更应该为自己所做的错事付出更大的代价。
当然,不是说其他人做错就不需要承担后果,只是头顶着顶流光环的明星,肯定摔得更加惨痛。
张云雷的大起大落,已足以说明问题。
他正是倒在了流量这把双刃剑下,也是倒在了流量带来的舆论效益下。
不仅仅是张云雷,对其他明星来说同样如此。
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朱一龙隐婚事件不也差点被拖入泥潭么,虽然背后有不可控力量在推动,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朱一龙身上有热度和流量,才会被如此"玩弄"。
所以,不要仅看到流量带给艺人的"光芒万丈",让他们在聚光灯下那般闪耀。
在享受这些的同时,也得学会看清楚浮华之后遍布的荆棘泥潭。
要是稍有不慎踩了进去,那极有可能会深陷其中,爬不起来。
张云雷是幸运的,他的道歉得到了原谅,从泥潭中爬了出来,并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重新站起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但有些艺人,可能就没有这般好运,一次踩空,便可能被泥潭深深吞噬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